《中藥大辭典》:咸酸蔃
別名
喪間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入地龍、酸味蔃(《嶺南采藥錄》)。
出處
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來源
原形態
白花酸藤果,又名:信筒子、擬茶藨子、羊公板仔。
小灌木,高90~120厘米,分枝,無毛,有時成蔓狀。葉卵形至長橢圓形,長5~7.5厘米,寬2~2.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,全緣,無毛,下面常綠帶白色;葉柄長5~7毫米,有狹邊緣。圓錐花序頂生兼上部腋生,密被短柔毛;苞小;花極小,雜性,花梗長3毫米;萼小,5深裂,銳頭;花瓣5,白色,長約2毫米,有緣毛;雄蕊5,花絲多少著生于花瓣,藥卵狀長橢圓形;子房上位,在雌花中呈卵形,在雄花中退化為圓錐形,花柱圓柱形,柱頭頭狀。漿果球形,徑2~3毫米。種子球形,基部有孔。花期1月。
生境分部
分布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化學成分
果實含2.45%蒽貝素。又含維蘭素。
藥理作用
其干燥果實有殺絳蟲作用,有效成分是蒽貝素。在印度用作避孕藥,能抑制子宮內膜的堿性磷酸酶活性。
性味
①《生萆薊性備要》:"味甘酸,性平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甘辛,平。"
功效主治
治婦女經閉,小兒頭瘡,跌打損傷。
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消腫,散毒,止痛,理跌打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浸酒壯筋骨,洗小兒爛頭。"
③《嶺南采藥錄》:"凡經閉,以之和豬精肉煎服。"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3~5錢。外用:煎水洗。
摘錄
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咸酸蔃
別名
喪間、入地龍、酸味蔃、水林果、槍子果、蓑衣果、早禾藤、牛皮蕊、牛尾藤、小種南藤、羊公板仔、碎米果、黑頭果
出處
出自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來源
藥材基源:為紫金牛科植物白花酸藤果的根或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mbelia ribes Burm.f.
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片曬干或鮮用。
原形態
攀援灌木或藤本,長3-6m,有時達9m以上。老枝有明顯的皮孔。葉互生;葉柄長5-10mm,兩側具狹翅;葉片堅紙質,倒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,長5-8cm,寬約3.5cm,先端鈍漸尖,基部楔形或圓形,全緣線,背面有時被薄粉,腺點不明顯,中脈隆起,側脈不明顯。圓錐花序,頂生,長5-15cm,被疏乳頭狀突起或密被微柔毛;花梗長1.5mm以上;小苞片鉆形或三角形,長約1mm,外面被疏微柔毛;花5數,稀4數;花萼基部連合達萼長的1/2,萼片三角形,外面被柔毛,有時被乳頭狀突起,具腺點;花瓣淡綠色或白色,分離,橢圓形或長圓形,長1.5-2mm,外面被疏微柔毛,邊緣和內面被密乳頭狀突起,具疏腺點;雄蕊在雄花中著生于花瓣中部,與花瓣幾等長,花絲較花藥長1倍,花藥卵形或長圓形,背部具腺點,在雌花中較花瓣短;雌花在雄花中退化,較花瓣短,柱頭頭狀或盾狀。果球形或卵形,直徑3-4mm,稀達5mm,紅色或深紫色,無毛,干時具皺紋或隆起的腺點。花期1-7月,果期5-12月。
生境分部
生態環境:生于海拔50-2000m的林緣、山坡或路旁灌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狀
性狀鑒別 葉片多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,長5-7cm,寬約2.5cm,先端鈍漸尖,基部楔形或圓形,全緣,兩面無毛,背面有時被薄粉,腺點不明顯;葉柄長5-7mm。氣微,味微酸、澀。
化學成分
果實含2.45%蒽貝素(Embelin)。又含維蘭素(Vilangin)。
藥理作用
其干燥果實有殺絳蟲作用,有效成分是蒽貝素。在印度用作避孕藥,能抑制子宮內膜的堿性磷酸酶活性。
性味
辛;酸;性平
功效主治
活血調經;清熱利濕;消腫解毒。主閉經;痢疾;腹瀉;小兒頭瘡;皮膚瘙癢;跌打損傷;外傷出血;毒蛇咬傷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9~15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;或煎水洗;或研末撒。
各家論述
1.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消腫,散毒,止痛,理跌打。
2.《本草求原》:浸酒壯筋骨,洗小兒爛頭。
3.《嶺南采藥錄》:凡經閉,以之和豬精肉煎服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