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大辭典》:西番蓮
別名
玉蕊花((花鏡》),西洋鞠、轉心蓮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轉枝蓮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
出處
《植物名實圖》
來源
為西番蓮科植物西番蓮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態
多年生纏繞性草本。莖細長,達4米左右,有細毛,嫩莖有縱棱線,老莖呈圓柱形,具單條卷須,著生在葉腋處.葉互生,掌狀3或5深裂,長6~10厘米,闊9~15厘米,裂片披針形,先端尖,鋸齒緣,基部心臟形而帶凸形;葉柄長扣5厘米,先端近葉基處有2蜜腺。花單生葉腋,花梗長5~7厘米;苞片3,形小,皺縮不平;萼片5,矩形,先端圓,背有一突起;花瓣5,呈淡紅色,副花冠須狀,呈濃紫色或淡紫色;雄蕊5,藥能轉動,狀如時鐘;子房上位,花柱;8枚。漿果橢圓形,成熟后黃色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部
多栽培于庭園。
化學成分
花和果穗中含焦性兒茶酚、沒食子酸、軟脂酸、油酸、亞油酸、亞麻酸、肉豆蔻酸、谷甾醇、葡萄糖等。
性味
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溫,味苦,無毒。"
功效主治
①王殿翔《生藥學》:"用于神經痛,失眠癥,月經痛及下痢等癥,有麻醉及鎮靜作用。"
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除風清熱,止咳化痰。治風熱頭昏,鼻塞流涕。"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1~3錢。
復方
治風熱頭痛:西番蓮葉、菊花、桑葉、夏枯草、荷葉。煎湯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摘錄
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西番蓮
英文名
Herb of Passionflower
別名
玉蕊花、轉心蓮、西洋鞠、轉枝蓮、轉盤花、電光花、子午蓮。轉子蓮、時計草,龍珠菜,洋酸茄花。
出處
出自《植物名實圖考》
來源
藥材基源:為西番蓮科植物西番蓮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assiflora caerulea L.[P.lauseirii G.Don; P.chinensis Hort ex Mast.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地上部生長茂盛時采全草,曬干。
原形態
多年生草質藤本。莖圓柱形,略具棱槽,有多數分枝,老枝常帶紫紅色;卷須腋生,長13-17cm。葉互生;葉柄長2-3cm;中部散生2-6個小腺體;托葉較大,腎形,抱莖;葉掌狀5深裂,長5-7cm,寬6-8cm,裂片長橢圓形,中央的較大,兩側的略小,全緣。單花腋生,花大,直徑6-10cm,淡綠色;苞片3,寬卵形;萼片5,背面近先端有一角狀物;花瓣5,長圓狀披針形,與萼片近等長;副花冠裂片3輪,絲狀,白色,上下兩端帶藍色或紫紅色;內花冠流蘇狀,紫紅以,基睛具花盤;雄蕊5,花絲基部與子房柄合生;子房卵圓形,花柱3,紫紅色。漿果卵形或近球形,熟時黃色。種子多數,有紅色假種皮。花期5-7月。
生境分部
生態環境:江西、廣東、廣西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有引種栽培,在云南有時逸生于濕潤山坡密林中。
資源分布:原產南美州。
栽培
生物學特性 喜濕暖濕潤氣候,喜光,不耐寒,夏天可露地種植。宜在含腐殖質而濕潤的砂質壤塵土栽種。
栽培技術 用扦插繁殖。剪長15cm的嫩枝于5月插于沙床或泥炭土中,保持20℃左右,生長容易,也可用種子繁殖,春、秋均可播種。
化學成分
含白楊素(chrysin)、苯并二氮雜(艸卓)類化合物(benzodiazepine like compds)[1],新西蘭雞蛋果氰甙B-4-硫酸酯(tetraphyllin B-4-sulfate)[2],葉含類黃酮甙(flavonoid glycosi-des),二酚黃硐色素(diphenolic flavone pigments),一酚共同酮甙(monophenolic foavonosides)[3],全草含芹菜素和木犀草素的C-葡萄糖衍生物(C-glrivs of apigenin and luteolin)[4,5],其中有牡荊素(vitexin),導葒草素(isoorientin),芹菜素-8-C-雙葡萄糖甙(apigenin-8-C-diglucoside)[5]。還含類脂(lipid)[6],花和果穗中含焦性兒茶酚(pyrocatechol),沒食子酸(gall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肉豆蔻酸(myristec aced)谷甾醇(sitosterol),葡萄糖(glucose)等[7]。
性味
味苦;性溫
功效主治
除風;除濕;活血;止痛。主感冒頭痛;鼻塞流涕;風濕關節痛;痛經;神經痛;失眼;下痢;骨折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15-20g。外用:鮮品適量,搗敷。
復方
1、治外感風熱咳嗽 轉枝蓮莖葉、壩子花、枇杷葉各9g,煎水服。(《西昌中草藥》)2。治狂癥(精神失常—)轉枝蓮根15-25g,鄴豬心(內加扣砂1g)1個吃。
3、治失眼 轉枝蓮果實15g仙鶴草30g。煨水服。
5、治痢疾腥痛 轉枝蓮根、拳參各10g煨水服。
6、治骨折 轉枝蓮根15g,玉枇杷葉30g,水冬瓜根皮、續斷根各15g。搗絨調酒包敷患處,(2-6方出自《貴州草藥》)
各家論述
1.王殿翔《生藥學》:用于神經痛,失眠癥,月經痛及下痢等癥,有麻醉及鎮靜作用。
2.《四川中藥志》:除風清熱,止咳化痰。治風熱頭昏、鼻塞流涕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