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大辭典》:水翁葉
出處
《嶺南采藥錄》
來源
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葉片。
原形態
植物形態詳"水翁花"條。
化學成分
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、糖。
性味
味苦澀。
功能主治
洗疥癩,殺蟲,行氣,敷乳瘡。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水洗或搗敷。
摘錄
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水翁葉
英文名
Leaf of Operculate Cleistocalyx
出處
出自《嶺南采藥錄》。
來源
藥材基源: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(Roxb.) Merr. Et Perry.
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
原形態
水翁,喬木,高達15m。小枝近圓柱形或四角形,禿凈。葉對生,闊卵狀矩圓形或橢圓形,長8-20cm,先端漸尖,基部鈍或漸狹,近革質,禿凈,干時下面常有黑色斑點,側脈8-12對;葉柄長1-1.5cm。花小,綠白色,近無柄,為廣歧的聚傘花序;萼鐘形,長約3mm,近截頭狀,萼肢延伸成帽狀;花瓣5,合生成帽狀,頂尖,有腺點;雄蕊多數,離生;子房2室,花柱線形。核果狀漿果,球形,寬約7mm,熟時紫黑色。花期夏季。
性狀
性狀鑒別 葉片薄革質,長圓形至橢圓形,長11-17cm,寬4.5-7cm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闊楔形或略圓,全緣或稍有波狀彎曲,兩面多透明腺上點。葉柄長1-2cm。干后葉呈枯綠色,皺縮或有破碎。氣微,味苦。
化學成分
含黃酮甙、酚類、氨基酸、糖。
性味
味苦;性寒;小毒
功能主治
清熱消滯;解毒殺蟲。主濕熱瀉痢;食積腹脹,乳癰;濕瘡;肢氣;疥癩;皮膚瘙癢;刀;槍傷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湯,6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煎湯洗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