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蓑衣蓮
別名
耳葉紫菀
來源
菊科蓑衣蓮Aster auriculatus Franch.,以根入藥。
生境分部
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
性味
辛、麻,溫。
功能主治
祛風散寒,止咳平喘。主治感冒,哮喘,肺結核咳嗽,慢性支氣管炎。
用法用量
3~5錢。
摘錄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《中華本草》:蓑衣蓮
英文名
Auriculateleaf Aster
別名
銀錢菊
出處
始載于《云南玉溪中草藥》。
來源
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科耳葉紫菀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ster auriculatus Franch.
采收和儲藏:秋季挖根,除去莖苗,洗凈,切片曬干。
原形態
耳葉紫菀 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40-70cm。根莖粗壯。莖單生稀叢生,上部分枝,被開展的長粗毛,常有腺。下部葉密生,花期枯萎,葉片倒卵圓形至長圓形,基部漸狹;葉部葉長圓形或狹橢圓形,長3-6cm,寬0.5-1.2cm,先端鈍或稍尖,下部稍狹,基部擴大成圓形抱莖的耳部,中部以上有淺齒或圓齒,或近全緣;上部葉小,線狀披針形或長圓形,全部葉上面或兩面被密糙毛,下部有腺且沿脈及邊緣有長粗毛;側脈3-4對國內外脈細。頭狀花序在莖和枝端排成圓錐傘房狀或傘房狀;花序梗長1-8cm,有線形苞葉;總苞半球狀;總苞片3層,線狀披針形,近革質,外民支上部有密腺,或雜有短糙毛,內層中脈有腺,邊緣膜質,常撕裂,有紫色長尖頭;舌狀花約30個,舌片白色,長8-10mm;管狀花長達5mm,裂片長1.5mm;花柱附片長0.5mm。冠毛1層,白色或稍紅色,有糙毛。瘦果狹倒卵圓形,被疏短毛。花、果期4-8月。
生境分部
生態環境:生于山坡、草地或林緣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性溫
功能主治
發散風寒;止咳平喘。主風寒感冒;咳嗽;哮喘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10-15g。
各家論述
《四川中草藥》:有祛風散寒:止咳平喘、消炎的功能。用于感冒、哮喘、肺結核咳嗽、氣管炎、蛇咬傷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