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名家網
中醫快速導航

密陀僧功效
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密陀僧

別名

爐底、陀僧、金陀僧

來源

天然的礦產密陀僧(Lithargite)很稀少,呈黃色小片或土狀粉末,其成分為PbO,系由方礦氧化而成。藥用品多用鉛為原料加工制成的氧化鉛。

性狀

呈不規則的塊狀,大小不一。橙紅色,鑲嵌具金屬光澤的小塊,對光照之閃閃發光。表面粗糙,有時一面呈橙黃色而略平滑。質硬體重,易砸碎。斷面紅褐色,亦鑲嵌具金屬光澤的小塊。氣無。

炮制

將鉛熔融,用棍在溶鉛中旋轉幾次,部分溶鉛粘附在鐵棍上,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,溶鉛冷卻后變成氧化鉛固體(即密陀僧),在放入溶鉛中轉幾次,取出再浸入冷水中,如此反復多次,至密陀僧積聚至約重十幾斤時,將其打下即得。

性味

咸、辛,平。有毒。

功能主治

燥濕,殺蟲,斂瘡。用于濕疹,疥,癬,腋下狐臭,瘡瘍潰破久不收口。

用法用量

外用適量研粉敷或熬膏貼患處。

摘錄
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《中藥大辭典》:密陀僧

別名

蜜陀僧(《雷公炮炙論》),沒多僧(《唐本草》),爐底(《綱目》),銀池、淡銀(《藥物出產辨》),金爐底、銀爐底(《現代實用中藥》),金陀僧(《中藥志》)。

出處

《綱目》

來源

為粗制氧化鉛。

生境分部

產廣東、湖南、湖北、福建等地。

制法

以往取白方鉛礦提煉銀、鉛時沉積于爐底的副產品。目前系將鉛熔融后,用長鐵棍在熔鉛中旋轉幾次,部分熔鉛粘附于鐵棍上。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,熔鉛冷卻后變成氧化鉛固體,即為密陀僧。

性狀

為不規則的塊狀,大小不一。橙紅色,鑲嵌著具有金屬光澤的小塊,對光照之閃閃發光。表面粗糙,有時一面呈橙黃色而略平滑。質硬體重,易砸碎。斷面紅褐色。氣無。粉末黃色。以色黃有光澤,內外一致,體堅重者為佳。略溶于水,易溶于硝酸。露置空氣中則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氣,變成堿式碳酸鉛(鉛粉)。

化學成分

主要含氧化鉛;尚含砂石、金屬鉛及二氧化鉛等少量夾雜物。

藥理作用

密陀僧膏2%濃度時在試管中對共心性毛癬菌、堇色毛癬菌、紅色毛癬菌及鐵銹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;在4%濃度時,對絮狀表皮癬菌、石膏樣毛癬菌、足跖毛癬菌、趾間毛癬菌、許蘭氏黃癬菌及其蒙古變種等均呈抑制作用。水浸劑(1:3)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作為外用藥可減輕炎癥。

炮制

研為細粉。

《醫林纂要》:"甘草水煮用。"

性味

咸辛,平,有毒。

①《唐本草》:"味咸辛,平,有小毒。"
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味甘,平,無毒。"

歸經

入肝、脾經。

①《楸藥解》:"入足厥陰肝經。"

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脾。"

功能主治

消腫殺蟲,收斂防腐,墜痰鎮驚。治痔瘡,腫毒,潰瘍,濕疹,狐臭,創傷,久痢,驚癇。

①《唐本草》:"主久利,五痔,金創。面上瘢酐,面膏藥用之。"
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鎮心,補五臟,治驚癇、嗽、嘔及吐痰等。"

③《本草別說》:"通治口瘡最驗。"

④《綱目》:"療反胃,消渴,瘧疾,下痢。止血,殺蟲,消積。治諸瘡,消腫毒,除胡臭。"

⑤《本草正》:"治汗斑,收陰汗、腳氣。"

⑥《本經逢原》:"水磨服,解砒霜硫黃毒。"

用法用量

外用:研末撒或調涂。內服:研末,1~3分;或入丸、散。

禁忌

體虛者忌服。

《本草經巰》:"大都可外敷,不可內服。"

復方

①治瘡巳破;初起遍生(身)瘡毒,有管出水,有口出膿;頑廉(臁)多年不愈,及痔漏諸瘡:黃蠟一兩,枯礬三錢,陀僧、雄黃、殊砂各一錢,蜜五錢。除蜜、蠟,研細末聽用。先將蠟化開,入蜜溶化離火,將前藥入內攪均,眾手速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分,滾水送下,病在上食后服,病在下食前服。鼠瘡未破者,長(常)以帛絹按之,已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錦草勤洗之。(《良朋匯集》陀僧丸)

②治多骨瘡,不時出細骨:以密陀僧末,桐油調勻,攤貼之。(《壽域神方》)

③治血風臁瘡:密陀僧、香油。入粗碗內磨化,油紙攤膏,反復貼之。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

④治口舌生瘡:蒲黃黃藥子各半兩,密陀僧、黃柏、甘草各一兩多。上為細末,干貼口瘡上。(《普濟方》陀僧散)

⑤治濕疹:密陀僧10克,黃柏5克,冰片0.5克。共研細末,以香油調稠。用竹板將藥涂抹于病損處,每日午前換藥一次。(《中華皮膚科雜志》(1):44,1966)

⑥治腳丫濕爛:密陀僧一兩,輕粉一錢,熟石膏二錢,枯礬二錢。為末,濕則干敷,干則桐油調搽。(《洞天奧旨》陀僧散)

⑦治陰汗濕癢:密陀僧末敷之。一方加蛇床子末。(《綱目》)

⑧治腋下狐臭:㈠漿水洗凈,油調密陀僧涂之,以一錢,用熱蒸餅一個,切開摻末夾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㈡密陀僧(研細末)一份,生大蒜頭(去皮)三份。共搗如泥,每取5克左右藥泥,平攤于清潔紗布敷料上,貼于腋下,用膠布固定,每日換藥一次,七天為一療程,一般在2~4周獲效。(《浙江中醫雜志》9(4):154,1966)

⑨治赤白痢,所下不多,遍數不減:密陀僧三兩,燒令黃色,細研如粉。每服一錢,以調下,日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⑩治消渴飲水:密陀僧二兩。研末,湯浸蒸餅丸梧子大。濃煎蠶繭鹽湯、或茄根湯、或下,一日五丸,日增五丸,至三十丸止,不可多服。五、六服后,以見水惡心為度;惡心時,以干物壓之,日后自定。(《余居士選奇方》神效丸)

各家論述

①《綱目》:"密陀僧,感鉛銀之氣,其性重墜下沉,直走下焦,故能墜痰止吐,消積,定驚癇,治瘧痢,止消渴,療瘡腫。洪邁《夷堅志》云:驚氣入心絡,瘖不能言語者,用密陀僧末一匕,茶調服。昔有人伐薪,為狼所逐,而得是疾,或授此方而愈。又一軍校采藤,逢惡蛇病此,亦用此而愈。此乃驚則氣亂,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。其功力與鉛丹同,故膏藥中以代鉛丹云。"

②《本草經疏》:"密陀僧感銀銅之氣而結,故其味咸辛氣平,有小毒。久痢、五痔,大腸濕熱積滯也,辛主散結滯,咸主潤下除熱,大腸清寧,則久痢五痔自瘳矣。體重能消磨堅積,味咸能人血涼血,故又主金瘡及滅面上瘢酐也。"

摘錄

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密陀僧

英文名

Lithargite

別名

陀僧、沒多僧、爐底、銀池、淡銀、金爐底、銀爐底、金陀僧、蜜陀僧

出處

出自《本草綱目》。

1.《本草圖經》:密陀僧《本經》不載所出州土,注云出波斯國。今嶺南、閩中銀銅冶處亦有之,是銀鉛腳。其初采礦時,銀銅相雜,先以鉛同煎煉,銀隨鉛出。又采山木葉燒灰,開地作爐,填灰其中,謂之灰池,置銀鉛于灰上,更加大火煅,鉛滲灰下,銀住灰上,罷火,候冷出銀,其灰池感鉛銀氣,置之積久成此物。今之用者,往往是此。

2.《本草別說》:今考市中所貨密陀僧,乃是用小瓷瓶實鉛丹煅成者

來源

藥材基源:為粗制氧化鉛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alena

原形態

等軸晶系。晶體形狀常為立方體或八面體。在自然界常見的多為粒狀集合體。顏色鉛灰色。條痕淡黑灰色。金屬光澤。不透明。立方體解理完全。斷口呈平坦之半貝殼狀或參差狀。硬度2-3;解事不行

生境分部

生態環境:方鉛礦是自然界分布最廣的鉛礦物,并常含銀。形成于不同溫度的熱液過程,其中以中溫熱液過程最主要,經常與閃鋅礦一起形成鉛鋅硫化物礦床。

資源分布:中國方鉛礦產地很多,其中以甘肅廠壩、青海鐵山、湖南水口山、廣東凡口、云南金頂等地最著名。

性狀

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則塊狀,有的為厚板狀,一面微突起,另面稍彎;金黃色或淡灰黃色,帶有綠色調;條痕淡黃色。外表面粗糙而常脫落成較平滑面,對光照之閃閃發光。體重,質硬脆,可砸碎,斷面不平坦,層紋明顯,可層層剝離;具銀星樣光澤。本品幾不溶于水,易溶于硝酸,在醋酸中亦溶解,露置空氣中則緩慢吸收二氧化碳,變成堿式碳酸鉛。氣微。以色黃、有光澤、內外一致、體重、質硬脆者為佳。

化學成分

主要含氧化鉛(PbO);尚含少量砂石、金屬鉛、二氧化鉛(PbO2)等夾雜物。以及微量鉛、銻、鐵、鈣、鎂等。

藥理作用

密陀僧膏2%濃度時在試管中對共心性毛癬菌、堇色毛癬菌、紅色毛癬菌及鐵銹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;在4%濃度時,對絮狀表皮癬菌、石膏樣毛癬菌、足跖毛癬菌、趾間毛癬菌、許蘭氏黃癬菌及其蒙古變種等均呈抑制作用。水浸劑(1∶3)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作為外用藥可減輕炎癥。 1:3的浸劑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、鐵銹色小飽子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。

鑒別

(1)本品易溶于硝酸,通入硫化氫得黑色沉淀。

(2)加熱到300-450℃時,氧化為紅色的四氧化三鉛,溫度再高,又得氧化鉛。

(3)取本品粉末約0.5g,加入10ml稀硝酸,即成為乳黃色液體,濾過。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:①取濾液1ml,加碘化鉀試液1滴,即生成黃色沉淀,遇熱溶解,冷后析出黃色結晶。(檢查鉛鹽)②取濾液3ml,加鉻酸鉀試液2ml,即生成黃色沉淀。此沉淀溶解于2mol/L氫氧化鈉試液,不溶解于2mol/L氫氧化銨液或2mol/L稀硝酸試液。(檢查鉛鹽)

炮制

以往取自方鉛礦提煉銀、鉛時沉積于爐底的副產品。目前系將鉛熔融后,用長鐵棍在熔鉛中旋轉幾次,部分熔鉛粘附于鐵棍上。然后取出浸入冷水中,熔鉛冷卻后變成氧化鉛固體,即為密陀僧。 研為細粉。《醫林纂要》:甘草水煮用。

性味

咸;辛;平;有毒

歸經

肝;脾經

功能主治

燥濕;殺蟲;收斂;防腐;解毒;。主瘡瘍潰爛久不收收斂;口瘡;疥癬;狐臭;汗斑;(黑干)黯;酒皶鼻;燒燙傷;濕疹

用法用量

外用:研末撒或調涂。內服:研末,1-3分;或入丸、散。

禁忌

體虛者忌服。《本草經疏》:大都可外敷,不可內服。

復方

①治鼠瘡已破;初起遍生(身)瘡毒,有管出水,有口出膿;頑廉(臁)多年不愈,及痔漏諸瘡: 黃蠟一兩,枯礬三錢,陀僧、雄黃、朱砂各一錢,蜜五錢。除蜜、蠟,研細末聽用。先將蠟化開,入蜜溶化離火,將前藥人內攪均,眾手速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分,滾水送下,病在上食后服,病在下食前服。鼠瘡未破者,長(常)以帛絹按之,巳破者用米泔水煎地錦草勤洗之。 (《良朋匯集》陀僧丸)②治多骨瘡,不時出細骨: 以密陀僧末,桐油調勻,攤貼之。(《壽域神方》)②治血風臁瘡: 密陀僧、香油。入粗碗內磨化,油紙攤膏,反復貼之。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④治口舌生瘡:蒲黃、黃藥子各半兩,密陀僧、黃柏、甘草各一兩多。上為細末,干貼口瘡上。(《普濟方》陀僧散)⑤治濕疹: 密陀僧10克,黃柏5克,片0.5克。共研細末,以香油調稠。用竹板將藥涂抹于病損處,每日午前換藥一次。〔《中華皮膚科雜志》(1):44,1966〕⑥治腳丫濕爛: 密陀僧一兩,輕粉一錢,熟石膏二錢,枯礬二錢。為末,濕則干敷,干則桐油調搽。(《洞天奧旨》陀僧散)⑦治陰汗濕癢: 密陀僧末敷之。一方加蛇床子末。(《綱目》)⑧治腋下狐臭:一、漿水洗凈,油調密陀僧涂之,以一錢,用熱蒸餅一個,切開摻末夾之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二、密陀僧(研細末)一份,生大蒜頭(去皮)三份。共搗如泥,每取5克左右藥泥,平攤于清潔紗布敷料上,貼于腋下,用膠布固定,每日換藥一次,七天為一療程,一般在2~4周獲效。〔《浙江中醫雜志》9(4):154,1966〕⑨治赤白痢,所下不多,遍數不減:密陀僧三兩,燒令黃色,細研如粉。每服一錢, 以醋茶調下, 日三服。(《圣惠方》)⑩治消渴飲水: 密陀僧二兩。研末,湯浸蒸餅丸梧子大。濃煎蠶繭鹽湯:或茄根湯、或酒下,一日五丸,日增五丸,至三十丸止,不可多服。五、六服后,以見水惡心為度;惡心時,以干物壓之,日后自定。(《余居士選奇方》神效丸)

各家論述

1.《唐本草》:主久利,五痔,金創。面上瘢GAN,面膏藥用之。

2.《日華子本草》:鎮心,補五臟;治驚癇、嗽、嘔及吐痰等。

3.《本草別說》:通治口瘡最驗。

4.《綱目》:療反胃,消渴,瘧疾,下痢。止血,殺蟲,消積。治諸瘡,消腫毒,除胡臭。

5.《本草正》:治汗斑,收陰汗、腳氣。

6.《本經逢原》:水磨服,解砒霜、硫黃毒。

7.《綱目》:密陀僧,感鉛銀之氣,其性重墜下沉,直走下焦,故能墜痰止吐,消積,定驚癇,治瘧痢;止消渴,療瘡腫。洪邁《夷堅志》云:驚氣入心絡,瘖不能言語者,用密陀僧末一匕,茶調服。昔有人伐薪,為狼所逐,而得是疾,或授此方而愈。又一軍校采藤,逢惡蛇病此,亦用此而愈。此乃驚則氣亂,密陀僧之重以去怯而平肝也。其功方與鉛丹同,故膏藥中以代鉛丹云。

8.《本草經疏》:密陀僧感銀銅之氣而結,故其味咸辛氣平,有小毒。久痢、五痔,大腸濕熱積滯也,辛主散結滯,咸主潤下除熱,大腸清寧,則久痢五痔自瘳矣。體重能消磨堅積,味咸能入血涼血,故又主金瘡及滅面上瘢GAN也。

摘錄

《中華本草》《中藥大辭典》

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