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名
出處
始載于《新華本草綱要》。
來源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apanea neriifolia (Sieb.Et Zucc.) Mez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原形態
大灌木,高2-7m。葉互生;葉柄長約1cm;葉片革質,長圓狀倒披針形至倒披針形,長7-17cm,寬1.3-6cm,先端急尖或鈍,稀突然漸尖,基部楔形,多少下延,全緣,背面中脈隆起,側脈不明顯。傘形花序或花簇生,著生于具覆瓦狀排列的苞片的小短枝上,小短枝腋生或生于無葉老枝葉痕上,有花3-10朵,苞片廣卵形,具疏緣毛;花梗長2-3mm;花長(2)3-4mm;萼片卵形,稀圓形,長約1mm,具緣毛,有時具腺點;花瓣白色或淡綠色,有時為紫紅色,基部連合達全長的1/4,花時反卷,卵形或橢圓形,具腺點,里面和邊緣密被乳頭狀突起;雄蕊在雌花中退化,在雄花中著生于花冠中部,花絲極短,花藥卵形,先端常具乳頭狀突起;雌蕊與花瓣等長或超過花瓣,花柱極短,柱頭伸長,先端扁平。果球形或近卵形,直徑4-5mm,灰綠色或紫黑色,有時具縱行腺條紋或縱肋,冠以宿存花柱基部,果梗有時長達7m。
生境分部
生態環境:生于海拔650-2400m的混交林中或苔蘚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至臺灣各地。
性味
淡;性寒
歸經
腎、膀胱二經
功能主治
清熱利濕;涼血解毒。主乳癰;瘡癤;疹,膀胱結石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30~60g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敷。
各家論述
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根:用于膀胱結石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