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名家網
中醫快速導航

九牯牛功效
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九牯牛

來源

蓼科九牯牛Polygonum rude Meisn.,以全草入藥。

生境分部

貴州。

性味

辛、微甘,溫。

功效主治

通經,鎮痛。主治月經不調,勞傷。

用法用量

3~5錢。水煎服或泡服。

摘錄

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

《中藥大辭典》:九牯牛

出處

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
來源

為蓼科植物九枯牛的全草。夏、秋季采收。

原形態

直立草本。莖有毛。葉互生,長橢圓形,長8~15厘米,寬3~3.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闊楔形;托葉鞘狀膜質。總狀花序,呈圓錐花序式排列,頂生;花序柄紅色,有毛;苞片鞘狀,紅褐色;花瓣5,白色。

生境分部

生于水溝邊。

性味

性溫,味辛微甘。

功效主治

通經,治癆傷。

復方

①治月經不調(小腹脹痛):九枯牛三至五錢,大馬蹄草三錢。煎酒服。

②治癆傷:九枯牛一兩,大血藤、小血藤各五錢。泡酒服。

摘錄

《中藥大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:九牯牛

別名

黑酸桿、地柏、蓼草、羊耳朵、酸蘭

出處

出自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
來源

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倒毛蓼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 molle D Don var.rude(Meissn.)A.J.Li[P.rude Meissn.;P.Paniculatum Bl.var.Rude(Meissn.)Steward」
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間采收,晾干。

原形態

直立草本,高達1m。多分枝,植株被緊貼的倒伏毛,尤以節處、葉柄和葉面中脈處較顯著。葉互生;葉柄粗壯,長l-1.5cm;托葉鞘膜質,偏斜;葉片近革質,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,長8-12cm,寬3.5-6cm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;側脈羽狀,下面干時呈暗黑色,背面脈上有毛,葉全緣。大型圓錐花序頂生;花被5裂,白色;雄蕊8枚;花往3,柱頭頭狀。瘦果三棱形,包于宿存的花被內。花、果期夏秋季。

生境分部

生態環境:生于2200-3000m的高山草地。

資源分布:分布于貴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性味

辛;微甘;性溫

功效主治

活血;調經;止痛。主月經不調;小腹脹痛;癆傷

用法用量

內服:煎湯,10~15;或浸酒。

復方

1.治月經不調(腹脹痛):九牯牛三至五錢,大馬蹄草三錢。煎酒服。2.治癆傷:九牯牛一兩,大血藤、小血藤 各五錢。泡酒服。

摘錄

《中華本草》

按首字母查詢中藥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