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大辭典》:黃蜀葵花
出處
《嘉佑木草》
來源
原形態
黃蜀葵(《香奩集》),又名:黃葵(《說文》),側金盞、秋葵(《群芳譜》),棉花葵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黃秋葵、金花捷報、水棉花、棉花七、棉花蒿、小棉花、溪麻、野芙蓉、野甲花。
一年生或多年生粗壯直立草本,高1~2米。莖被黃色剛毛。葉大,卵形至近圓形,直徑15~30厘米或過之,掌狀分裂,有5~9狹長大小不等的裂片,邊緣有齒牙;葉柄長6~18厘米。花單生葉腋和枝端,成近總狀花序;苞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4~5片,長約25毫米,寬5~10毫米;花萼佛焰苞狀,5裂,早落;花冠5瓣,淡黃色或白色,具紫心,直徑10~20厘米;雄蕊多數,結合成筒狀;雌蕊柱頭5分歧,子房5室。蒴果長圓形,端尖,具粗毛,長5~7.5厘米,含多數種子。花期6~8月。
生境分部
常見于山谷、草叢間。除東北、西北外,各地均有分布,也有栽培。
性味
①《品匯精要》:"無毒。"
②《綱目》:"甘,寒,滑,無毒。"
功效主治
通淋,消腫,解毒。治淋病,癰疽腫毒,湯火燙傷。
①《嘉佑本草》:"治小便淋及催生,又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,作末敷。"
②《綱目》:"消癰腫,浸油涂湯火傷。"
用法用量
內服:研末,1~2錢。外用:研束調敷或油浸涂。
禁忌
孕婦忌服。
復方
①治砂石淋:黃蜀葵花一兩。炒,搗羅為散,每服一錢匕,食前米飲調下。(《圣濟總錄》獨圣散)
②治癰疽仲毒惡瘡:黃蜀葵花,用鹽摻,取入瓷器密封。經年不壞,患處敷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蜀葵膏)
③治湯火灼傷:用瓶盛麻油,以箸就樹夾取黃葵花,收入瓶內,勿犯人手,密封收之,遇有傷者,以油涂之。(《經驗方》)
④治小兒口瘡:黃葵花燒末敷。(《肘后方》)
⑤治小兒木舌:黃蜀葵花(為末)一錢,黃丹五分,敷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⑥治小兒禿瘡:黃蜀葵花、大黃、黃芩等分。為末,米泔凈洗,香油調搽。(《普濟方》)
摘錄
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黃蜀葵花
英文名
Flower of Sunset Abelmoschus
別名
側金盞花。
出處
出自《嘉佑本草》
來源
藥材基源:為錦葵科植物黃蜀葵或剛毛黃蜀葵的花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Abelmoschus manihot (L.) Medic.[Hibiscus manihot L.]2.Abelmoschus manihot (L.)Medic.var pungens(Roxb.)Hochr.
采收和儲藏:7-10月,除留種外,分批采摘花蕾,曬干。
原形態
1.黃蜀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疏被長硬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6-18cm,疏被長硬毛;托葉披針形,長l-1.5cm。葉掌狀5-9深裂,直徑15-30cm,裂片長圓狀披針形,長8-18cm,寬1-6cm,兩面疏被長硬毛,邊緣具粗鈍鋸齒。花單生于枝端葉腋;小苞片4-5,卵狀披針形,長15-25mm,寬4-5mm,疏被長硬毛;萼佛焰苞狀,5裂,近全緣,較長于小苞片,被柔毛,果時脫落;花大,淡黃色,內面基部紫色,直徑約12cm;雄蕊柱長1.5-2cm,花藥近無柄;柱頭紫黑色,匙狀盤形。蒴果卵狀橢圓形,長4-5cm,直徑2.5-3cm,被硬毛。種子多數,腎形,被柔毛組成的條紋多條。花期8-10月。
2.本變種與上種的區別為:植株全體密被黃色長剛毛。
生境分部
生態環境:常生于山谷草叢、田邊或溝旁灌叢間。
資源分布:1.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陜西、山東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2.分布于西南及臺灣、湖北、廣東、廣西、海南等地。
栽培
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氣候,平地、丘陵山區均可栽培。適應性較強,但不耐寒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但以排水良好、疏松肥沃的夾砂土栽種較好。
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。9-11月采收成熟果實,曬干脫粒,貯藏。3-4月用穴播或條播法播種,通常保持株距(30-45)cm×35cm,播后10d左右出苗。
田間管理 苗高12-15cm時,勻苗、補苗,并中耕除草1次。苗高50cm時,再除草1次,每次中耕后,追施人畜糞水。
病蟲害防治 卷葉蟲,5-8月發生,為害葉片,可用90%晶體敵百蟲800倍液噴殺。
化學成分
黃蜀葵花含樹皮素-3-洋槐糖甙(quercetin-3-robinobioside),槲皮素-3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glucoside),金絲桃甙(hyperin),楊梅素(myricetin)及槲皮素(quercetin)。
性味
甘;辛;性涼
歸經
心;腎;膀胱經
功效主治
利尿通淋;活血;止血;消腫解毒。主淋證;吐血;衄血;崩漏;胎衣不下;癰腫瘡毒;水火燙傷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5-15g;或研末, 3-6g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敷;或油浸涂。
禁忌
孕婦忌服
復方
①治砂石淋: 黃蜀葵花一兩。炒,搗羅為散,每服一錢匕,食前米飲調下。(《圣濟總錄》獨圣散)②治癰疽腫毒惡瘡: 黃蜀葵花,用鹽摻,取入瓷器密封,經年不壞,患處敷之。 (《仁齋直指方》蜀葵膏)③治湯火灼傷: 用瓶盛麻油,以箸就樹夾取黃葵花,收入瓶內,勿犯人手,密封收之,遇有傷者,以油涂之。 (《經驗方》)④治小兒口瘡: 黃葵花燒末敷。 (《肘后方》)⑤治小兒木舌: 黃蜀葵花(為末)一錢,黃丹五分,敷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⑥治小兒禿瘡: 黃蜀葵花、大黃、黃芩等分。 為末,米泔凈洗,香油調搽。 (《普濟方》)
各家論述
1.《嘉佑本草》:治小便淋及催生,又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,作末敷。
2.《綱目》:消癰腫,浸油涂湯火傷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