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大辭典》:地瓜藤
別名
地石榴(《滇南本草》),過江龍、土瓜(《草木便方》),野地瓜(《分類草藥性》),地蜈蚣(《天寶本草》),牛馬藤、過石龍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地枇杷、過山龍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,鋪地蜈蚣(《四川中藥志》),牛托鼻、鳩草、冬枇杷、青風月、風藤、攔路虎、地木耳(《湖南藥物志》),野地瓜藤(《貴州草藥》),霜坡虎、爬地牛奶、鉆地龍(《廣西中草藥,),遍地金、地板藤、母豬地瓜、匐地蜈蚣、萬年扒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
出處
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
來源
為桑科植物地瓜的莖、葉。9~10月采收,曬干。
原形態
多年生落葉藤本,全體具乳液。氣根須狀,攀附于樹上或石上。莖圓柱形或略扁,棕褐色,分枝多,節略膨大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~2厘米;托葉2片,錐形,先端尖,全緣;葉片卵形、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,長約3~6厘米,寬2~4厘米,先端鈍尖,邊緣具波狀鋸齒,基部圓形或心臟形,上面綠色,具剛毛,下面較淡,葉脈有毛。隱頭花序;花單性,多數,雌雄花均著生于囊狀肉質花序托內;花序托扁球形,紅褐色,生于匍枝上而半沒于土中。皮果小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部
生于低山區的疏林、山坡或田邊、路旁。分布湖南、湖北、貴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寒。
①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性涼。"
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寒,味苦,無毒。"
③《云南中草藥》:"苦澀,涼。"
功效主治
清熱,利濕,活血,解毒。治風熱咳嗽,痢疾,水腫,黃疸,風濕疼痛,痔瘡出血,經閉,帶下,小兒消化不良,跌打損傷,無名腫毒。
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"葉,包瘡毒。"
②《天寶本草》:"治紅白痢癥。"
③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可去風濕麻木,治筋骨疼痛,活血生血,消腫去毒,利尿解熱,民間用為跌打損傷止痛藥。"
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"利小便,消濕熱黃腫,通月閉,止白帶;治痔瘡出血及牙齦腫痛。"
⑤《湖南藥物志》:"清肺,解毒,利尿消腫。治水腫,腹水。"
⑥《貴州草藥》:"清熱散毒,祛風除濕,止咳。治地瓜瘡(多生于耳朵周圍,形似地瓜果)。"
⑦《廣西中草藥》:"健脾利濕,清肺止咳。治小兒消化不良,濕熱黃疸,風熱咳嗽,風濕骨痛。"
⑧《云南中草藥》:"收斂止痢。治痢疾,腹痛,瘰疬,毒蛇咬傷,骨折。"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3~8錢。外用:搗敷。
復方
①治痢疾:地瓜藤(鮮)四兩,炒焦,黃糖炙,煎水服。(《重慶草藥》)
②治咳嗽吐血,陰虛發熱:地瓜莖五至八錢,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③治無名腫毒,湯火傷:地瓜藤搗爛,麻油調搽患處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④治地瓜瘡:地瓜藤,生用一握,搗爛,敷于瘡上,留頭,隨干隨換。若已潰爛者,并以棉花樹根皮,焙干為細末,撒于瘡口上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臨床應用
治療小兒消化不良:取新鮮全草(莖、葉)或根莖3斤,加水10000毫升,文火煎3小時,煎成3000毫升。6個月小兒每次20毫升,7個月至1l歲每次25~30毫升,均日服2~3次,至大便正常為止。治療331例,年齡均在6個月至2歲半之間,病程最短1天,最長者10天;其中單純性消化不良5例,中毒性消化不良326例。結果治愈261例,其余療效較差或無效。所有治愈病例均輔以輸液及糾正電解質的紊亂。一般服藥后2~3天即見便次減少或止瀉,愈后無復發現象。治療第一天要根據病情禁食6~24小時。實踐證明,藥液必須濃縮,否則會影響療效;藥材鮮品比干品好,根莖比全草好。
摘錄
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地瓜藤
別名
過江龍、土瓜、地蜈蚣、過山龍、牛馬藤、過石龍、鋪地蜈蚣、地瓜莖、牛托鼻、攔路虎、地木耳、野地瓜藤、霜坡虎、爬地牛奶、鉆地龍、遍地金、地板藤、地枇杷、萬年扒
出處
出版在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
來源
藥材基源:為桑科植物地瓜榕的莖、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Ficus tikoua Bur.
采收和儲藏:9-10月采收,洗凈曬干。
原形態
多年生落葉匍匐灌木。全株有乳汁。莖圓柱形或略扁,棕褐色,分枝多,節略膨大,觸地生細長不定根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-2cm;葉片堅紙質,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1.6-8cm,寬l-4cm,先瑞鈍尖,基部近圓形或淺心形,邊緣有疏淺波狀鋸齒,上面綠色,被短刺毛,粗糙,下面淺綠色,沿脈被短毛;具三出脈,側脈3-4對。隱頭花序,成對或簇生于無葉的短枝上,常理于土內,球形或卵圓形,直徑1-2cm,成熟時淡紅色;基生苞片3;雄花及癭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內,花被片2-6,雄蕊1-3(-6)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內。果為瘦果。花期4-6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部
生態環境:生于低山區的疏林、山坡、溝邊或曠野草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陜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西藏等地。
栽培
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環境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以疏松、肥沃的夾砂上較好。
栽培技術 用扦插繁殖。四川地區在2~3月割取匍匐莖,剪成20~40cm長的插條。栽時,翻整土地,按行株距各約33cm開穴,每穴扦插2~3枝,頂端兩節要露出土面,填土壓緊,再蓋土與地面齊平,澆水。
田間管理 栽后每年春、夏季各除草1次。春季除草或收獲后,都要追施畜糞水1次。
病蟲害防治 蟲害有蚜蟲。
性狀
性狀鑒別 莖技圓柱形,直徑4-6mm,常附有須狀不定根。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,具縱皺紋,幼枝有明顯的環狀托葉痕。質稍硬,斷面中央有髓。葉多皺折,破碎;完整葉倒卵狀橢圓形,長1.5-6cm,寬l-4cm,先端急尖,基部圓形或近心形,邊緣具細鋸齒,上面灰綠色至深綠色,下面灰綠色,網脈明顯。紙質易碎。氣微,味淡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效主治
清熱利濕;活血通絡;解毒消腫。主肺熱咳嗽;痢疾;水腫;黃疽;小兒消化不良;風濕疼痛;經閉;帶下;跌打損傷;痔瘡出血;無名腫毒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15~3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論述
1.《分類草藥性》:葉,包瘡毒。
2.《天寶本草》:治紅白痢癥。
3.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可去風濕麻木,治筋骨疼痛,活血生血,消腫去毒,利尿解熱,民間用力跌打損傷止痛藥。
4.《四川中藥志》:利小便,消濕熱黃腫,通月閉,止白帶;治痔瘡出血及牙齦腫痛。
5.《湖南藥物志》:清肺,解毒,利尿消腫。治水腫,腹水。
6.《貴州草藥》:清熱散毒,祛風除濕,止咳。治地瓜瘡(多生于耳朵周圍,形似地瓜果)。
7.《廣西中草藥》:健脾利濕,清肺止咳。治小兒消化不良,濕熱黃疸,風熱咳嗽,風濕骨痛。
8.《云南中草藥》:收斂止痢。治痢疾,腹痛,瘰疬,毒蛇咬傷,骨折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