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大辭典》:大黑藥
出處
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
來源
為菊科植物翼莖旋復花的根。秋季采挖。
原形態
多年生草本,高約65厘米。根粗壯。葉互生,倒披針形,向上漸狹,長約13厘米,寬約4厘米,先端鈍或渾圓,基部狹楔形,邊緣有不明顯刺狀齒,兩面被毛;葉柄有翅,下延成翼莖。頭狀花序,排成圓錐狀,頂生及腋生;總苞鐘狀,有線形苞片多列;花淡黃色,舌狀花狹細,管狀花多列。瘦果有白色冠毛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部
生于山坡、灌叢、林下陰濕處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效主治
補虛,清熱解毒。
復方
①治頭暈,心慌,耳鳴,出虛汗:大黑藥根五錢,千針萬線草五錢。水煎服,紅糖為引,也可煮肉吃,或研末蒸肉、雞蛋吃。
②治癰瘍腫毒,骨結核:大黑藥,水煎服。
摘錄
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大黑藥
英文名
Root of Wingedstem Inula
別名
大黑根、大威靈仙、大黑洋參
出處
出自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
來源
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翼莖羊耳菊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Inula pterocaula Franch.
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挖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原形態
翼莖羊耳菊 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,高60-100cm。根木質,粗壯。莖下部木質,被紅褐色密柔毛和腺點,中部以上有分枝。葉互生;下部葉大,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,長18-20cm,寬4-5cm;上部葉漸小,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長1-4cm,先端尖或漸尖,基部漸狹,沿莖下延成寬1-10mm,的翅,邊緣有細而具小實頭的重鋸齒,上面被細必的粗伏毛,下面被紅褐色柔毛,兩面有腺點,葉脈在下面凸起明顯。頭狀花序小,徑5-6mm,在枝端必含有成聚傘圓錐狀或復傘房花序,花序梗極短或長達10mm,纖細,有細線形的苞葉;總苞鐘狀,長約7mm,徑5-6mm,總苞片約5層,線狀披針形,極尖,外層漸短小,與花梗被同樣的密毛。內層除中脈被毛外,邊緣寬干膜質,并有緣毛;藥全部管狀,長4.5mm,外層黃色腺點;冠毛1層,淺紅褐色,約與花冠等長。瘦果近圓柱形,被密短毛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部
生態環境:生亞高山灌叢和草地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及云南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效主治
補虛;清熱;止咳。主體虛頭暈;耳鳴;心慌;失眠;出虛汗;肺虛久咳;癰瘍腫毒;骨結核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10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