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藥大辭典》:棕櫚子
別名
敗棕子(《藥材學》),棕樹果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
出處
《本草拾遺》
來源
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成熟果實。霜降前后待果皮現青黑色時采收,曬干。
原形態
植物形態詳"棕櫚皮"條。
性狀
干燥果實呈腎形,長7~9毫米,短徑5~7毫米。表面深灰棕色或灰黃色,有網狀皺紋,有時剝落,內部較平滑,在腎形的凹陷處可見短小的果柄,或圓形的果柄殘痕。質堅硬。剝去果皮及種皮后,可見兩片肥厚的棕色胚乳。氣無,味淡。
化學成分
種子殼含花白甙。
性味
苦,平。
①《嘉佑本草》:"平,無毒。"
②《本草蒙筌》:"味苦澀,氣平,無毒。"
③《云南中草藥》:"苦澀,溫。"
功效主治
《本草拾遺》:"澀腸,止瀉痢、腸風、崩中、帶下,養血。"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3~5錢。
復方
治高血壓,多夢遺精:棕樹果二錢至一兩。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藥》)
摘錄
《中藥大辭典》
《中華本草》:棕櫚子
英文名
Fruit of Fortune Windmillpalm
別名
敗棕于、棕樹果
出處
始于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來源
藥材基源: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成熟果實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rachycarpusfortunei(Hook.)H.Wendl.
采收和儲藏:霜降前后待果皮現青黑色時采收,曬干。
原形態
棕櫚,常綠喬木,高達10m。莖桿圓柱形,粗裝挺立,不分枝,徑約20cm,殘留的褐色纖維狀老葉鞘層層包被于莖桿上,脫落后呈環狀的節。葉簇生于莖頂,向外展開;葉柄堅硬,長約1m,橫切面近三角形,邊緣有小齒,基部具褐煞費苦心纖維狀葉鞘,新葉柄直立,老葉柄常下垂;葉片近圓扇狀,直徑60-100cm,具多數皺折,掌狀分裂至中部,有裂片30-50,各裂片先端淺2裂,上面綠色,下面具蠟粉,革質。肉穗花序,自莖頂葉腋抽出,基部具多數大型鞘狀苞片,淡黃色,具柔毛。雌雄異株;雄花小,多數,淡黃色,花被6,2輪,寬卵形,雄蕊6,花絲短,分離;雌花花被同雄花,子房上位,密被白柔毛,花柱3裂。核果球形或近腎形,直徑約1cm,熟時外果皮灰藍色,被蠟粉。花期4-5月,果期10-12月。
生境分部
生態環境:栽培于村邊、溪邊、田邊、丘陵地或山地。
資源分布:長江以南各地多有分布。
性狀
性狀鑒別 果實腎形或近球形,常一面隆起,一面凹下,凹面有溝,旁有果柄根。長8-10mm,寬5-8mm,表面灰黃色或綠黃色,成熟者灰藍色而被蠟被,平滑或有不規則網狀皺紋,外果皮、中果皮較薄,常脫落而露出灰棕色或棕黑色堅硬的內果皮。種仁乳白色,角質。氣微,味微澀而微甜。
顯微鑒別 棕桐子橫切面:外果皮為1列長方形、壁較厚的厚壁細胞,每個厚壁細胞又分成2-4個子細胞,外壁覆有1層蠟質。中果皮由10多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組成,外側的較小,排列緊密,鞣質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,細胞長圓形,切向68-214μm,內含紅棕色塊狀物。內果皮為2-3列石細胞和少量厚壁細胞,石細胞呈不規則圓形,直徑34-51μm,厚壁細胞不規則方形,壁厚、木化。種皮為數列薄壁細胞。合點部位向內增大,形成合點侵填體,由木化網紋細胞組成。胚乳細胞壁厚10-14μm,位于外側的多徑向延長;位于中部的細胞壁多呈念珠狀,胚位廠胚乳的背部中央,由圓形或多邊形的薄壁細胞組成。
化學成分
種子殼含花白甙(leucoanthocyanins)。左旋表兒茶精沒食子酸鹽(epicatechin gallate)右施兒茶粗(catechin),沒食子酸(gallic aicd)。
鑒別
理化鑒別 取棕桐子20g,粉碎,加乙醇冷浸過夜,濾過,蒸去乙醇,得浸膏,加20ml蒸餾水溶解,備用。
(1)取2滴溶液于白瓷板上,加1%三氯化鐵試液,顯污綠色。(檢查酚類化合物)(2)取2滴溶液于白瓷板上,加香草酸一鹽酸試液,顯櫻紅色。(檢查間苯二酚和間苯三酚)(3)薄層色譜 取剩余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,加鹽酸酸化(PH2),用乙醚革取5次,合并5次萃取液,回收乙醚,殘渣加無水乙醇溶解作供試液,以d-兒茶素。原兒茶酸作對照。點于硅膠G(黃巖)-1%CMC板上。用氯仿-丙酮-甲醇醋酸(7:2:1.5:0.5)為展開劑展開,用2%三氯化鐵-1%鐵氰化鉀水溶液顯色,樣品色譜與對照品色譜在相對應的位置處顯相同的藍色斑點。
性味
味苦;甘;澀;性平
歸經
脾;大腸經
功效主治
止血;澀腸;固精。主腸同;崩漏;帶下;瀉痢;遺精
用法用量
內服:煎湯,10-15g;或研末,6-9g。
復方
治高血壓,多夢遺精: 棕樹果二錢至一兩。水煎服。 (《云南中草藥》)
各家論述
《本草拾遺》:澀腸,止瀉痢、腸風、崩中、帶下,養血。
摘錄
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