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:竹葉石膏湯
【處方】石膏(半兩) 麥門冬(去心.二錢) 人參(去蘆.二錢) 炙甘草(半錢) 半夏(湯洗七次.一錢半)
【功能主治】治伏暑,內外熱熾,煩躁大渴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作一服,水二鐘,生姜五片,青竹葉十四片,粳米一撮,煎至一鐘,不拘時服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
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:竹葉石膏湯
【處方】淡竹葉(三十片) 石膏(三錢) 麥門冬(三錢) 半夏(一錢) 人參(一錢半) 甘草(一錢半)
【功能主治】傷寒解后,虛羸少氣,氣逆欲嘔而渴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作一服,水二鐘,生姜三片,粳米一撮,煎至一鐘,不拘時服。
【摘錄】明·方賢著《奇效良方》
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:竹葉石膏湯
【處方】人參(去蘆頭)、甘草(炙),各二兩。石膏一斤,半夏(湯洗七次)二兩,半麥門冬(去心)五兩半。
【炮制】上為粗末,入半夏令勻。
【功能主治】治傷寒時氣,表里俱虛,遍身發熱,心胸煩悶;或得汗已解,內無津液,虛羸少氣,胸中煩滿,氣逆欲吐,及諸虛煩熱,并宜服之。諸虛煩熱,與傷寒相似,但不惡寒,身不疼痛,頭亦不痛,脈不緊數,即不可汗下,宜服此藥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三錢,水兩盞,入青竹葉、生姜各五、六片,煎至一盞半,濾去滓,入粳米百馀粒再煎,米熟去米,溫服,不計時候。
【摘錄】《宋·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
《傷寒論》:竹葉石膏湯
【別名】竹葉湯(《外臺秘要》卷三引《張文仲方》)、人參竹葉湯(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五)。
【處方】竹葉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(洗)麥門冬15克(去心)人參6克 甘草6克(炙)粳米15克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生津,益氣和胃。治熱病之后,余熱未清,氣陰兩傷,虛羸少氣,嘔逆煩渴,或虛煩不得眠,舌紅少苔,脈虛而數;以及暑熱所傷,發熱多汗,煩渴喜飲,舌紅干,脈虛數。現用于肺炎、麻疹或麻疹并發肺炎、流行性腦脊髓膜炎、流行性乙型腦炎、糖尿病、小兒夏季熱、中暑等病后期余熱不清,耗傷氣陰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上七味,用水1升,煮取600毫升,去滓,納粳米,煮米熟湯成,去米。分二次溫服。
【備注】方中竹葉、石膏清熱除煩為君;人參、麥冬益氣養陰為臣;半夏降逆止嘔為佐;甘草、粳米調養胃氣為使。諸藥合用,使熱祛煩除,氣復津生,胃氣調和,諸證自愈。
【摘錄】《傷寒論》
《證治準繩·瘍醫》卷二:竹葉石膏湯
【功能主治】治癰疽腫痛,胃火內盛,口渴喜飲。
【用法用量】加生姜少許,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證治準繩·瘍醫》卷二
《誠書》卷六:竹葉石膏湯
【處方】淡竹葉7片 軟石膏9克 大黃(煨)4.5克 陳皮3克 藿香葉6克
【功能主治】治繭唇。
【用法用量】加生姜,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誠書》卷六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竹葉石膏湯
【功能主治】治肺熱,鼻流紫血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加竹葉5片為引,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幼科直言》卷五
《痧疹輯要》卷二:竹葉石膏湯
【處方】竹葉3片 紅花0.9克 生地6克 煅石膏9克 花粉2.4克 陳皮1.5克 甘草1.5克 黃連1.5克(微炒)僵蠶5條 連翹1.8克 玄參3克 牛蒡子1.8克 桑皮3克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宣肺,解肌透疹。治痧疹見形二三日,色紅,煩躁,出不透快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煎服。
【摘錄】《痧疹輯要》卷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