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類證活人書》卷十八:白虎加蒼術湯
【處方】知母180克 甘草(炙)60克 石膏500克 蒼術90克 粳米90克
【制法】上銼如麻豆大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祛濕。濕溫病,身熱胸痞,多汗,舌紅苔白膩。現用于風濕熱、夏季熱等。
【用法用量】每服15克,用水250毫升,煎至200毫升,去滓,溫服。
【摘錄】《類證活人書》卷十八
《活人書》卷十八:白虎加蒼術湯
【別名】蒼術白虎湯、白虎蒼術湯、白虎加蒼湯
【處方】知母6兩,甘草(炙)2兩,石膏1斤,蒼術3兩,粳米3兩。
【制法】上銼,如麻豆大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溫燥濕。主濕溫病。身熱胸痞,汗多,舌紅,苔白膩者;濕溫,兩脛逆冷,胸腹滿,多汗,頭目痛,苦妄言,其脈陽濡而弱,陰小而急;傷寒發汗不解,脈浮者;濕溫憎寒壯熱,口渴,一身盡痛,脈沉細者;濕熱證,壯熱口渴,自汗身重,胸痞,脈洪大而長者;疹毒煩熱渴瀉者。
【用法用量】蒼術白虎湯(《宣明論》卷六)、白虎蒼術湯(《保嬰撮要》卷十八)。白虎加蒼湯(《醫學入門》卷四)。
【各家論述】1.《醫方考》:溫毒藏于肌膚,更遇于濕,名曰濕溫。濕為陰邪,故憎寒;溫為陽邪,故壯熱;溫熱入里,故口渴;濕流百節,故一身盡痛;濕為陰,故脈沉細。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,白虎湯也,所以解溫熱;加蒼術者,取其辛燥能治濕也。
2.《本事方釋義》:知母氣味苦寒,入足陽明;甘草氣味甘平,入足太陰;石膏氣味辛寒,入手太陰、足陽明;蒼術氣味苦辛溫,入足太陰;白粳米氣味甘平,入手足太陰。此治暑濕相搏而為濕溫病者。以苦寒。辛寒之藥清其暑;以辛溫雄烈之藥燥其濕,而以甘平之藥緩其中,則賊邪,正邪皆卻,病自安矣。
【臨床應用】濕溫:癸丑年,故人王彥龍作毘陵倉官,季夏得疾,胸項多汗,兩足逆冷,譫語,醫者不曉,雜進藥已經旬日。予診之,其脈關前濡,關后數。予曰:當作濕溫治。蓋先受暑后受濕,暑濕相搏,是名濕溫。先以白虎加人參湯,次以白虎加蒼術湯,頭痛漸退,足漸溫,汗漸止,3日愈。
【摘錄】《活人書》卷十八
《傷暑全書》卷下:白虎加蒼術湯
【處方】石膏2錢,知母(去粗)1錢,蒼術(米泔水浸,曬)1錢,羌活1錢,甘草5分。
【制法】上作1劑。
【功能主治】中暑無汗,脈虛弱,腹滿身重,口燥面垢,譫語發狂。
【用法用量】水2鐘,加X1撮,煎8分,不拘時候服。
【摘錄】《傷暑全書》卷下